在未来,什么能成为最强大的云?生态壁垒或许不是,业务单点强也不够准确,在中国最能茁壮成长的恰是一朵能够兼容并包、不断进化、高效驱动的云。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如果说当下最复杂的产业数字化场景在哪里?京东可能是那个最终答案。
这家互联网企业,在它身上的标签有电商、物流、大健康、医疗等等,在过往消费互联网蓬勃兴起的十多年里,从消费市场的视角看,京东已然成为当下最大的“集采商”。在平台采购、仓储物流等一系列供应链技术的支撑下,它构建起的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庞大的自营电商体系。
互联网上半场,在庞杂的对人货场场景重新解构的最底层,是企业技术投入对业务深化的持续反哺。而在京东等企业身上,这种意味则是更加明显。
去年9月28日,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数据显示,2020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合计高达10754亿,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比例达63.55%。其中华为、京东5家企业高居TMT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前五。
这种投入如今有了明确的业务落脚点。今年1月,京东将云与AI、京东数科进行整合,正式成立京东科技集团。其中,京东云被推至台前,成为京东科技对外的“统一界面”。
对于京东云,相较于几大云厂商,外界一个颇为笼统的感知是起步晚。但这家原生于京东庞大业务场景的云厂商的战略路径到底是如何,以及它的最新业务动作是怎样?外界一直缺乏更为细致的观察。
今年4月,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排名前三,成功跻身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
从初始印象的后发者到“第一梯队”,这种令人咋舌的前进速度显然不仅仅是如“基因论”等几个字就能全盘概括。在云厂商八仙过海、奇招频出的当下,IaaS业务的发展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不必说加速前进。
“京东云凭什么?”
7月13日,2021京东云峰会召开。透过京东这朵云向外界传递出来的诸多信号,我们试图找到答案。
一、一个开放命题
一个新的“云上命题”被提出。开放,成了京东云对外的新主调。
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给出了更为细节的表述。“未来京东云上得来也下得去,全面开放不仅向SaaS等合作伙伴,也更面向PaaS、IaaS合作伙伴。”
基于此背景值得一提。就当下而言,在云厂商的开放模型中,更多的是面向SaaS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在之前推出的SaaS加速器,华为云也在去年9月份提出“SaaS服务开发运营平台”的定位。可以说,基于云架构顶层的SaaS开放已经是行业共识。
而京东云的重点在PaaS和IaaS层。即京东云“开放命题”中包含的不仅仅是产业业务推进的SaaS层,更是向下一层的PaaS、IaaS。
云舰是京东云这个战略的具体载体。作为行业首个推出的混合云操作系统,它的角色更等同于云底层的“安卓”,即不仅可以向下兼容不同厂商的IaaS构件,更可以向上兼容PaaS平台,也就是如数据库、中间件、容器、微服务、DevOps、低代码等不同赛道的企业都可以在云舰上顺畅运行。
可以看出,这种开源是基于云架构全方位的透明展现。“云舰本质上能让客户方便的在不同云之间做双向迁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产品研发负责人曹鹏说道,“也就是我们支持客户的多项选择,甚至云舰下面都不一定选择京东云。”
就当下而言,越来越多基于IaaS、PaaS细分垂直方向的企业正在跑出来,如专注私有云的易捷行云EasyStack,专注开源数据库的PingCAP,深耕隐私计算的博云等等。相较于大型云厂商,在特定领域这些企业甚至能为客户带来特定方向的更专业、更超值的服务。
而云舰系统打造的是聚合模式,最终为客户提供出一个统一的无感知、易操作的云服务界面,为企业在业务层面释放出更多空间。
用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副总裁、解决方案负责人朱冰的话说就是,“让企业从IT转化成应用视角,更多接近业务创新。”
客观来看,京东云做的事恰是面向当下企业的痛点。即随着云时代的不断深入,基于不同业务的多云架构已然成为企业的主流模式,而最终带来的是企业在IT架构上不断攀高的运维成本,一个一统的操作界面已成必然。
但同时,这种一统开源的模式需要源自底层框架的设计,而就国内早先布局的云厂商而言,基于PaaS和IaaS层的开放需要对底层架构进行重写重构,转型很难实现。
“后发者”京东云不同。在当下的云发展节点,再加上自身复杂庞大的电商场景,京东云尽管起点晚,但恰似走了一条三角形中的斜线,缩短加速距离,避免了一些“踩坑”,走出一条更为彻底的“云开放”路线。
二、寻找京东云
如果说开放是过去一段时间京东云的外在基调,那么一个更应该回答的问题是京东云的内在支撑在哪里?
答案是产业。这是京东云在这次峰会上向外界传递出来的最强信号。
客观来看,京东云虽成立较晚,但其服务早已经辐射和影响诸多用户和企业,是京东技术的核心承载体。
以今年的618为例,数据显示,当天京东云每秒用户访问峰值较去年618同期提升223%,京东智能客服累计服务4368万次。此外,云平台统一安全运营中心更为超过100万智能应用与相关资产提供主动安全保障。
不仅如此,甚至不仅618。在无数京东的对外服务里,如供应链技术侧、仓储物流的AI调配乃至智慧城市侧,都能在当下京东云的版图内找到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支撑也构成着过去几年京东不断进击的高光时刻。
其实对于京东,外界一直以来的认知都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从某种层面来说它更等同于一家“实体经济+互联网”属性的企业,即它兼具互联网的“轻”与产业的“重”,或者说一直以来它都是产业互联网的最佳实践企业。
这种实践也恰构成京东云了的深厚积淀。在本次峰会上,除了云舰京东云还发布了七大基础技术产品,包括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京刚第四代云主机、新一代弹性专有云JDStack 4.0、京东云智能视觉系列产品、京东万象+隐私计算平台、国产分布式数据库StarDB、自研DevOps工具平台等等。
不难理解为,在过往庞杂的交易环境中,京东已然具备云时代足够强的硬件和软件实力。以数据中心为例,京东云正在华东昆山、华北廊坊建设的这两个超过10万台服务器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热能回收利用率达30%、清洁能源的采用率达10%。
再比如京刚第四代云主机,通过将用户负载和管理负载分离,其单云主机的可用性SLA被提升到99.99%,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云厂商最高的服务承诺。
从数据中心到服务器,从专有云到行业解决方案,从数据库到DevOps平台工具,京东云尽管后发,但俨然已具备云计算第一梯队的产品布局。
一个值得一提的事实是,如今京东的核心业务已经实现100%上云。换言之,如今的京东已然是“云上京东”。
纵观各大云厂商,都是诞生在内部,即对主流互联网企业而言,云技术本身就是发展的必要命题,在过往几十年服务C端的过程中,技术已经不再是唯一决胜点。相较于技术,产业意识更为关键。
这也恰是京东云的优势所在。即京东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其上既包含TO C服务,也存在大量的TO B交易,如C2M定制话模式等等,这些基于诸多产业服务的积淀如今都凝结到京东云上,共同构建起如今京东云的对外模型。
实际上,透视整个京东,在电商、物流、健康业务纷纷被市场承认的当下,以京东云代表的技术和服务正在成为京东的第三增长曲线。
三、向产业中去
在京东内部,对京东云的模式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定位,即TIES模式,拆解就是“科技(Technology)+产业(Industry)+生态(Ecosystem)+服务(service)”。
四条路线被分别明确。即通过深耕产业打造专有产业云,通过积木化IT架构与领先技术打造最低碳的云,通过开放的PaaS生态打造最开放的云,依托京东数智化供应链提供的增值服务打造最增值的云。
客观来看,京东云是目前云厂商内为数不多的可以把科技与增值产业能力叠加在一起的企业,除了IT赋能,更有金融、供应链等产业增值赋能属性。
如果说京东云最开始是从产业中来,那么如今对其诸多动作更确切的一个描述是向产业中去。
“未来没有一家云厂商的PaaS应用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所以唯有开放、开放、开放。”高礼强在现场说道。当下,京东已然构建出了以云舰混合云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对外模式,在IaaS层、PaaS层、SaaS全面开放。
更具体的动作是,在本地大会上京东发布了“云筑计划”,首期近30家合作伙伴入驻,包括PingCAP、巨杉、易捷行云EasyStack等头部技术合作伙伴,涵盖多个技术领域。
“云舰可以为客户提供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在云舰的初始成员是十几家,未来可能是30、50家。会有更多优秀的企业进来,客户也会有更好的选择。”朱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外打法不仅在云舰,更在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如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京东云就发布了京东智造云平台,推出工业智能“1-3-1”创新体系,提升生产制造产业效率,而在这次峰会上,京东云更是发布了智能视觉系列产品三件套,将包括行为识别、图像识别等诸多技术通过云边端一体化的产品向产业企业开放。
在山西大同市,通过“京东云智能政务热线”数智化方案的打磨,京东云助力大同市12345政府热线实现更为高效、智能、专业的服务,进而打磨出政务市场的智能化标杆。
从整个对外形态来看,当下的京东云既具备对外的一统平台模式(云舰),也更具备足够聚焦、专业的行业数智化解决方案,从整体打法到细节方案拼图,京东云都已经走出一条具备差异化的产业TO B路线。
但也更能感知到,相较于其他云厂商,京东云的TO B路径更没有边界感。或许可以这样定义,如果说腾讯是从投资层面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京东则是在云上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哲学,而在这个哲学之下则是构成其云端模型的固有积淀和基因。
四、什么是真正的云?
在国内,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标配,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等等不一而足,但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处于无云可上的地步,其中缘由诸多,但最核心的一条是:上云的门槛过高,上云的绑定性太强。
最近,一个国外咨询公司做了一项调查,该公司询问了来自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公司的250名IT决策者,研究显示有42%的企业在云中部署了应用程序和项目,其中24%仍在进行初始概念验证、18%正在计划阶段。
其中大概63%的IT从业人员表示“有点”或者“非常”担心在云方面的投资会造成绑定。
对国内而言,大部分云厂商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从底层IaaS到PaaS层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一旦在解决方案侧选择某个云厂商,在其下部就必须选择对应的云业务。
于是,在国内普遍存在一个选项是,对不少企业而言,很多IT负责人会选择单纯修改供应链侧的某个环节,依托AI模式或其他模式进行打磨,或者通过自建服务器的模式来实现自我治理。
但从整个云计算的发展来看,混合云和分布式云是当下乃至未来的核心模式,甚至相较于后者,前者的受众企业更普遍,这也就要求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混合云管理界面。
这也恰是京东云目前所在做的事情。可以说,京东云的定位和产品设计本身就是另一种云方向的代表。这种云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完全不考虑之前系统的推翻重构,以及业务中台的更迭,在类似安卓系统的京东云上,企业可以高频次、高效率、自由地进行部署。
在未来,什么能成为最强大的云?生态壁垒或许不是,业务单点强也不够准确,在中国最能茁壮成长的恰是一朵能够兼容并包、不断进化、高效驱动的云。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云值得期待。